江南官方,【中国】有限公司

鼓励质疑问难 发展学生思维

       学起于思,思源于疑,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。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、疑惑的问题,并产生一种怀疑,困惑,探究的心理状态。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,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求疑能力,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,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,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。
      一、情境设疑,激发求知欲望
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,思路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框内,学生处于被动状态,课堂教学未能体现主动性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依赖,顺从的思想,缺乏求疑问难的精神,思维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。因此教学中,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,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,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。
在数学课堂教学中,教师可采用讲故事、猜谜语、做游戏等方式或提出一些新颖的设疑题,制造认知冲突,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,激发学生心中产生疑团、形成悬念,置其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。
例如,教学“分数大小的比较”时,教师讲述猴王为小猴子分饼的故事,小猴们争嚷着要吃这个饼的 、 、 、 、 ……“到底哪一只小猴想要吃得多呢?”
再如教学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”时,教师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,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。学生会惊奇的发现:“奇怪!怎么和原数一样,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”“这里面有什么奥秘?”通过老师创设情境,学生心中存在疑问。这样水到渠成,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“自我需要”,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。
       二、自学挑疑,沟通求疑信息
在上新课之前,让学生看书自学,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的大脑,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疑点,从而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,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,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。
例如,教学“梯形面积的计算”时,学生在看书自学后提出:“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移拼呢?”“只用一个梯形剪拼行吗?”又如教学“正反比例的应用”时,学生看书自学后提出:“比例与方程一样吗?”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围绕着疑问深入思考的探究,从而提问自学效果。
从自学中挑出疑问是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,自由宽松地自我发现。有疑则问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求疑信息的交流。
      三、讨论辩疑,探究解题途径
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、观察、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,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。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,彼此启发,探索出解疑的途径,使学生“辩”中有“获”。
例如,教学“面积单位平方米、平方分米、平方厘米”时,学生问道:“面积单位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,而不是三角形、圆形或其他图形呢?”对这种追根问底的疑问,经过同学们的讨论,学生探索出面积单位若用圆形,就不可能将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填满,若用其他图形虽有时或许也能填满,但很不方便,所以面积都是一个个正方形。又如教学“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”时,提出:“忘记添写0行吗?”让学生讨论添0的道理,使之减少和防止忘记写0的错误发生。
通过辩论争论,讨论磋商,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,选择最佳思路,总结一般规律,从而探究出解疑途径,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。
      四、训练布疑,深化求疑成果
针对学生对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争于“试一试”的心理,可设计一些趣味性、多样化的基本题满足学生的求疑欲望。在学生心理满足时又布疑诱惑,制造新的疑团,诱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情感,有助于深化求疑成果。在训练中,教师应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,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。
例如,练习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时,有学生提出:“为什么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?不对准0刻度行吗?”同学们经过反复操作,最后得可以采用别的方法量,但把0刻度对准线段左端来量这种方法最简便。
在训练中,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,多方面思考,防止思维定势,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。例如练习应用题“某工人加工一批零件,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,6天可以完成。现在要5天内完工,每天需要比原计划多加工多少个零件?”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计算200×6÷5-200 = 40(个),这时教师设问:“还有其他的解法呢?”通过学生思考,探究出不同的解法,有的思路还很简便,如“假设原来第六天加工的200个零件平均分到前5天去做,那么就是5天完成了全部任务,所以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200÷5 = 40(个)。”
在课堂训练中经常布疑,让学生在常见常新的变化中激发求疑的情感,发现解疑的规律,随时及时解决疑问,以至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。
      五、课后拓疑,跨越时空限制
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,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。学生有什么问题,什么地方有问题,有多少问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定。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求疑的途径,又跨越了时空的限制。
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、组合、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。同学之间、师生之间,通过合作交流,人人参与,人人发展,人人成功,使之共享同乐。
教学教研
教师论文
课题研究
教学成果
教学活动
二维码